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摄影 向宇

“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。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。”公元759年的最后几天,杜甫颠沛流离,踏足成都,当他望见成都的时候,久违的喜悦心情重新充满了他的身心,一首诗《成都府》在胸中涌动了。

或许,那日的阳光,跟今天的相似吧?

2月12日下午三点,在这个温暖的下午,在阳光照射的阿来书房中,阿来系列讲座《杜甫 成都 诗》第一期开讲了!阿来讲的第一首诗就是《成都府》,杜甫笔下的“阳光温煦,植物翠绿,也照在他久经风霜,颜色黯淡的衣裳上。”这一切都是那么应时应景。

登上讲台,阿来先小小幽默了一把:“刚才介绍我的那些头衔大可不必,因为杜甫一定不知道作家协会是什么协会,他只知道写诗,歌颂美好、谴责和鞭挞丑恶……所以,诗歌的本质和在什么协会是没有太大关系的,我们今天就纯粹地来讲诗。”

阿来直言,多年前,他来到成都后,融入到这个城市,越来越热爱,见证了它的成长和变化。“成都以一座文化名城的存在,主要凭借的就是文字的记录了。书写成都,最优美、数量也最多的就是杜甫了。此前,扬雄写过,但写的不是诗歌,是赋,还有司马相如,他的《上林赋》是书写都市景象的名篇,但那是他出川致仕,写的汉代的长安。只有杜甫,在成都三年多时间,留下了那么多关于成都的诗篇。”

公元795年,古道西风残照之中,诗人杜甫从甘肃同谷县出发,颠沛流离,历经坎坷,最终抵达成都。阿来的第一讲,就是从杜甫初入成都后所作的第一首诗《成都府》开始。

“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。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。”阿来详解字词句,详解诗中所涉及的事物。比如,“翳”“桑榆”“征”等用字的讲究——翳,谷崎润一郎《阴翳礼赞》:“美,不存在于物体之中,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与明暗之中。离开阴翳的作用,也就没有美。这个词准确地描绘了成都的太阳,是没有暴热刺目的,“杜甫在另一首诗中也描述过成都的太阳,像煎鸡蛋一样,黄黄的,也是因为有雾气遮盖的原因。”而桑榆,《淮南子》有写:“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”这就记录了当时在成都桑榆繁茂。

阿来说:“所以,当时杜甫的感受就是,呀,眼前的景象与萧瑟枯寂的秦州和同谷是多么不一样啊!阳光温煦,植物翠绿,也照在自己久经风霜,颜色黯淡的衣裳上。‘但见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。大江东流去,游子日月长。’人也跟北方完全不一样了。北方口音浊重,而这里的人民,话音清脆,节奏欢快,如同歌唱一样。这时,诗人已经忘了在心中盘算何时能回到故乡了。看来在外流寓的日子会非常漫长啊。”

然后接下来,杜甫的书写换了个景,就像摄像机一样要移步换景一样,“曾城填华屋,季冬草木苍。喧然名都会,吹箫间笙簧。信美无与适,侧身望川梁。”阿来解析道,“曾”,通“层”。有史料说,杜甫到达的成都由三部分构成:大城,少城和州城。三层互相联接,所以叫层城。三城里头都满是漂亮的房子。“季冬”,冬天的最后一个月。农历十二月,在今天的公历,已经是来年的一二月间,是大地回春的时节。经冬不凋的草木已经有新绿萌动了。喔,作为天府之国中心的有名的成都,真是美得名不虚传。

从望见成都到进入成都,步步行来,位移景换,步入城中时,已经是黄昏时分了。“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。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。自古有羁旅,我何苦哀伤!”来到了这么美丽的地方,我也不必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而独自哀伤,我要在这“天一方”的“新人民”中开始新的生活了。而成都确实对他张开了温暖的双臂。

推荐内容